公元前66年,霍光被灭族,皇后霍成君抱着汉宣帝的腿哀求说:“陛下就看在父亲的面子上,饶母亲和霍家子孙一条命吧。”汉宣帝勃然大怒说:“毒杀平君和谋害太子时,你们可曾想饶过他们。”说罢,拂袖而去。
在西汉王朝的历史中,霍光一家的权势曾一度达到顶峰。霍光的儿子霍禹与霍光兄长的孙子霍云都被任命为中郎将,而霍云的弟弟霍山则担任了奉车都尉,管理一个由胡人和越人组成的军队。
霍光的女婿们也在东宫、西宫分别担任卫尉等要职,此外,霍光的兄弟、外孙等人几乎全都参与了朝廷的决策,担任各种重要职位。可以说,霍氏家族的亲戚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的核心岗位,霍光也借此稳固了自己的权力。
霍光在朝政上虽然严格,几乎没有偏袒亲信,奖罚分明,但对于家人的放纵却未曾制止,甚至让霍显、霍家一些子弟肆意扩张势力。
霍显,这位权力背后的女人,深知霍光的影响力,也因此试图借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,从而将霍家的权力进一步巩固。
霍显通过收买御医,致使许皇后在生产时被下毒,致使她死于非命。尽管汉宣帝对许皇后之死感到疑惑,并命令对所有参与诊治的御医进行审讯,霍光却选择了隐瞒这一事实。
霍光意识到揭发此事可能带来灭顶之灾,于是决定不追究霍显的责任,而是采取了压制的策略,试图将这件事掩盖过去。
然而,霍光临终时的安排,暗藏着对未来家族命运的深思。霍光向汉宣帝请求为自己的家族加封,并为霍光的儿子霍禹安排了右将军的职位。这一举措表面上看似在为家族争取荣耀,实则是在为霍氏家族的未来加装一层保护网,试图借此为家族成员提供更强的庇护。
霍光不仅请求加封,还要求汉宣帝将自己的侄子霍山提升为列侯,封其主管尚书事务。这一举动虽然表面上看似是给予霍山更大的权力,但实际上却暗示了汉宣帝的深思熟虑。通过改变霍山的职责,汉宣帝减少了霍家对朝廷事务的控制,避免了霍光家族掌握更多权力。
霍光死后,汉宣帝为了表达对霍光的尊重和悼念,亲自祭拜其灵堂,并给予霍光的后代优厚的封赏,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。然而,这些看似关怀的举措,却实则为后来的霍家灭顶之灾埋下了隐患。
霍家一度沉迷于权力和财富,享受着丰厚的封赏,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汉宣帝开始与霍家政敌魏相、许广汉等人接近,渐渐疏远霍家,并开始收回他们掌握的权力。
魏相与汉宣帝的关系日渐紧密,而霍家则逐步被孤立。魏相不仅多次受召入宫议事,甚至在朝堂上享有更高的地位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霍山作为主管尚书事务的大臣,逐渐失去了控制权。汉宣帝下令允许官员与百姓直接向他呈递奏章,无需经过尚书,这意味着霍山的职务几乎成为了空架子。
接下来,霍光的亲戚们纷纷被调离京城,失去了原有的权力。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友被调任光禄勋,霍光的二女婿任胜被调至安定太守,霍光的姐夫张塑被调任蜀郡太守,霍光的孙女婿王汉则被调任武威太守。这一系列调动,标志着霍家在政坛上的权力彻底瓦解。
汉宣帝的决策进一步剥夺了霍家在军事上的影响力。霍家原本掌控的胡人、越人骑兵、羽林军等兵权,被转交给了许广汉与史家的后代,霍家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。
尽管霍家子弟此时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,但为时已晚。霍山听到民间流传的关于霍家毒死许皇后的传闻后,终于明白汉宣帝早已设下陷阱。霍家原本以为可以凭借权势稳固地位,但他们的命运早已被掌握在汉宣帝的手中。
霍家子弟感到恐慌,有人建议霍显通过上官太后向汉宣帝进言,杀掉魏相和许广汉,并废除汉宣帝。不过,这一阴谋很快被揭发,虽然汉宣帝为了避免得罪上官太后未加追究,但霍家人已开始感受到死亡的阴影。
霍家不甘于坐以待毙,密谋发动政变,试图废除汉宣帝,将霍禹推上皇位。不过,霍家这次的阴谋也未能成功,政变计划被暴露,霍家及与他们有关的几十个家族全部遭到满门抄斩。
参考资料:杨东晨著. 《王朝兴亡 西汉兴亡史》 2015